江陰華西村
一個小小的縣級市,擁有的A股上市企業數,不僅超過了“上市大省”江蘇的8個地級市,甚至還超過了內蒙古、貴州、寧夏、青海、西藏5個?。ㄗ灾螀^),募集資金超過590億元,市值超過3000億元。
自1997年第一只股票上市起,經過20年的發展,江蘇省江陰市的一批優質企業通過自主發起、捆綁上市、買殼重組、海外上市等途徑,形成了數量巨大的上市企業群體——“江陰板塊”,也形成了中國資本市場上最為搶眼的區域現象。
7月31日,江陰舉行“首只股票上市20周年座談會”。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會場沒有設立居中的主席臺,而是呈U型布局——江陰市黨政領導以及各部委辦局、鎮街開發區負責人與一大批江陰企業家平等分列在會場中央的兩側,相向而坐。
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提出,江陰要繼續咬定產業強市戰略,努力構建上市公司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比翼齊飛的良好格局,全力重塑“江陰板塊”的新優勢,以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上市企業總數確保50家、爭超6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0家”的目標。
一個以制造業聞名、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百強縣首部的蘇南縣城,何以在資本領域也做得如此風生水起,使得“江陰板塊”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為搶眼的一塊金字招牌?這不禁讓人疑問:為何是江陰?江陰憑什么?
7月31日,江陰首只股票上市20周年座談會。會場沒有設立居中的主席臺,而是呈U型布局,政府官員與企業家平等分列在會場中央的兩側,相向而坐。
笑傲全國的“江陰板塊”
在座談會上,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回溯了“江陰板塊”日趨成型的背景。
他說,自改革開放以來,秉承著厚重的工商基因,江陰鄉鎮企業、民營經濟春筍般迅猛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90年代規模企業集群興盛,再到新世紀縣域經濟持續領跑,江陰人憑借堅忍不拔實干苦干巧干,以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千分之一的戶籍人口,創造出占全國近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五十分之一的中國500強企業。
“獨樹一幟的‘江陰板塊’,不過是江陰強大實地經濟實力的‘冰山一角’?!标惤鸹⒄f。
截至2017年5月底,“江陰板塊”累計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44家,其中A股(含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29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9家。
而截至2016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總數首破3000家。這也意味著,“江陰板塊”的上市公司數量約占全國的1/110。
從數量上看,江陰的上市公司不但在經濟強省江蘇省內超過了常州、徐州、揚州、鎮江等8個地級市,也超過了內蒙古、貴州、寧夏、青海、西藏5個?。ㄗ灾螀^)。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規模優勢,江陰贏得了“華夏A股第一縣”的美譽。
在“江陰首只股票上市20周年座談會”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中心宮萬炎副總監望著會場內的江陰企業家說,“今天我們這個房間,財富相當驚人”,僅上市公司的市值就高達3000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從結構上看,江陰上市公司不僅陣容強大,質地也很優良。在“江陰板塊”的陣容中,有9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國500強企業”,12家是“中國500強民營企業”,13家是“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數量約占全國各類500強企業的五十分之一。
從產業分布上看,“江陰板塊”的44家上市公司、4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幾乎遍布了江陰的每個支柱產業或者主導產業。除了少數幾家屬于服務業企業外,其余的多集中在制造業領域里,這也現了江陰“中國制造第一縣”的產業特征和實力。
眾所周知,我國的資本市場,相當長的時期,企業上市主要是為國企服務,大多都是國企在“唱主角”、“挑大梁”。但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江陰的上市公司中江陰上市公司,除了“江南水務”、“華西村”等少數企業是國資或者集體控股企業外,幾乎清一色的是民營企業或民企控股的外資企業?!敖幍纳鲜衅髽I,洋溢著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和本土氣派。這也是‘江陰板塊’被人津津樂道的又一原因?!苯幨薪鹑谵k相關負責人說。
江陰的“可怕”之處還在于,它還有一大批后勁足、潛力大的擬上市企業作為后備梯隊。據江陰市政府金融辦主任顧平介紹,目前江陰常年維持著100家左右擬上市后備企業、100家左右“新三板”后備企業。
為什么是江陰?
總結“江陰板塊”崛起的秘訣,用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的話說,這與江陰這片熱土上活躍著一大批“堅守實業、愛拼敢贏”的企業家群體分不開。
他說,在“江陰板塊”的成長歷程中,每一個企業的上市之路都浸透著企業家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民企上市沒有指標,就與國企捆綁上市;IPO走不通,就買殼上市;國內沒有空間,就搶灘海外;“新三板”還在籌劃,就提前熱身……
“正是憑借著企業家們的膽識、睿智和堅韌,‘江陰板塊’才能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上市競爭中,硬是沖出了一條道路、闖出了一篇天地?!标惤鸹⒄f。
在江陰市委政研室主任郭誠看來,“江陰板塊”的異軍突起,絕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傳奇,也不是“包裝上市”的“空手道”,而是有著強大的實體經濟根基。
江陰的規模企業實力超群,這從上文提到的江陰企業在各類500強企業排名中占據的突出優勢地位可見一斑。其次,江陰的中小企業也枝繁葉茂,“平均每9個江陰人就有一個是老板”,在此基礎上,江陰涌現出了一大批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隱形冠軍”和“小巨人企業”,這為“江陰板塊”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發展后勁。
舉例來說,江陰一個縣級市,就擁有諾貝爾獎得主研究院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2家、院士工作站47家。而江陰擁有的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無錫知名商標等“三名”商標數,位居全國縣市前列。
此外,江陰還有101家企業成為國際、國內和行業標準的第一起草人,80多家企業的111個工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雄踞國內同行業“單打冠軍”。去年,江陰的陽光集團、興澄特鋼2家企業拿下質量領域國際大獎“全球卓越績效獎”。
“實體經濟的比較優勢,已成為江陰縣域經濟領先、企業贏得未來最可信賴的強大根基而,‘江陰板塊’只不過是這一產業比較優勢在資本市場上的一次集中展現和生動縮影?!惫\說。
強大的制造業集群孕育了一大批優質的上市公司,一旦企業上市了,又會給江陰的其他企業帶來“鯰魚效應”與樣板示范效應,從而激勵更多的企業和企業家相互較勁、加速發力,形成了競相發展、競相上市的“葡萄串”效應。
在江陰首只股票上市20周年座談會現場,多位發言的江陰企業家代表不約而同地提及了上市給企業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融資的便利、高效和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過上市,企業構建起來了透明完善的治理機制,推進了企業治理的現代化。
換句話說,原本一批脫胎于傳統鄉鎮企業或者民營家族企業,正是借助上市以及起聚集的資金、品牌、市場、人才、管理等優勢,帶動了企業、產業和經營方式、理念的“脫胎換骨”和“轉型升級”。
有“中國船王”之稱的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董事長任元林在座談會上說,在世界經濟衰退、國內市場乏力的大背景下,揚子江船業仍能在國內外造船行業上一枝獨秀,與2007年該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和2010年在我國臺灣二次上市分不開的江陰上市公司,“也是這二次上市促進了企業的裂變發展”。因此,他將揚子江船業崛起的秘訣歸結為借助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任元林舉例說,因為上市,企業擁有了很高的社會信譽度,從而獲得世界航運巨頭的大量造船訂單和國內外金融機構500多億無抵押無擔保銀行授信;因為上市,企業可以建立吸引國內外人才的平臺,成為吸引國內造船高端人才集聚最多的地方船廠;因為上市,完成了實業資本化價值最大化,為造船主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和效益支撐,實行骨干員工股權激勵機制,激發員工敬業愛廠的巨大熱情。
政企同心,重塑新優勢
企業上市,聽起來雖然美好,但往往手續非常龐雜、成本也不菲。比如上市之前,往往要經歷改制、改組、改造等過程,還會牽涉到資產的評估、確認,債權債務的重組、剝離,人員的分流安置以及產權過戶、土地處置、工商登記等事項。這也是讓不少企業家望“上市”而卻步的又一原因。
針對上述困難,江陰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以體改辦、銀行、財政局、計委、政府辦等13個部門組成的“企業股份改制上市指導小組”,不僅為企業上市提供個性化、一條龍服務,同時還加強對國家各項政策、法規的研究,指導有潛力的企業用足政策,當好企業的“智囊”和“高參”。
據江陰官方人士介紹,此后,隨著形勢發展變化,江陰的黨政機關不斷深化企業上市的政府服務。比如,在2003年,正式組建了“上市辦”,將上市工作列為政府日常工作,每年對鎮街園區下達任務、督查考核,系統推進全市企業上市工作。在“上市辦”協調下,相關部門實行聯席會議和聯合辦公制度,推行“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特色服務,幫助企業即時解決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障礙。
在江陰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俞偉人看來,“江陰板塊”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政企同心,尤其是政府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眼光,能因時而變、因勢利導。比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正視傳統鄉鎮企業發展的局限性,提出了“資產重組、資本經營”的發展思路,引導企業走改制上市之路、
2008年開始,江陰市委市政府又敏銳提出“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轉型大贏家”的發展思路,把扶持企業上市的重點轉向了科技型成長型的創新企業。2013年,“新三板”市場還在布局規劃中,江陰市就組織后備企業開展業務培訓、對接中介機構、出臺激勵政策,讓很多企業成功地搭上了“新三板”的早班車。
2016年,洞察到國家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啟動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等重大機遇,江陰市提出全力重塑“江陰板塊”新優勢,優化涉企服務,加大要素傾斜,在一年半內,江陰又迎來了9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的“井噴式”行情。
盡管在外界看來,江陰“形勢一片大好”,但在江陰的決策層看來,江陰昔日的優勢正在不斷流失。在座談會上,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自爆”:“以前我們常常說江陰的上市公司在全國占百分之一,現在很少再提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的上市公司量占比下滑了,現在達不到百分之一了”——僅占據了全國的1/110。
而從兄弟城市橫向比較,2005年9月,江蘇全省的上市公司工作會議在江陰召開時,江陰當時擁有上市公司總數為16家,而兄弟城市、蘇州的張家港當時僅3家。然而,經過這十多年的發展,張家港的上市企業總量已達24家,與江陰的差距正急劇縮小。
在無錫大市內,江陰的上市公司總量,最輝煌時曾“十家上市公司中有八家在江陰”。但目前,江陰44家上市企業量在無錫大市中僅占據36%。
“江陰的相對優勢都在減小”。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坦言,“江陰板塊”過去20年的輝煌主要是基于“領先優勢”,“我們比別人抓(上市)的早,但現在人家跟上來了,抓得很緊”。
在他看來,抓上市,就是在抓“發展”,抓“轉型升級”,抓“招商引資”。推動企業上市是落實中央對江蘇“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最好抓手。而重塑“江陰板塊”新優勢的關鍵,就在于在穩步提升已上市公司質量、做大做強上市企業,同時,培育和引導上市后備梯隊,從而打造最優秀上市公司群體。
“這一過程中,已經上市的企業需要將經驗傳給我們還未上市的企業”。座談會當天,我國第一個由縣級市成立的“江陰市上市公司協會”正式揭牌,華西村集團董事長吳協恩擔任協會會長,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揚子江船業任元林等5人任副會長。該協會還下設“新三板”分會。
“未來的上市企業,一定是一只獅子帶領一群狼共舞。抱團取暖、互相幫襯才是唯一的出路?!敝芙ㄆ秸f,“如果江陰今后需要我們較早上市的企業給予一定的配合或者合作,我們隨時恭候?!?/p>
座談會當天,江陰市政府還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促進資本市場與企業對接,江陰成為全國第一家與上交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縣級市。
更多財稅咨詢、上市輔導、財務培訓請關注理臣咨詢官網 素材來源:部分文字/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由理臣咨詢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