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香港各界人士對阿里巴巴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尊重香港現時的相關政策和出發點,并將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參與并支持香港的創新和發展。
阿里巴巴今天決定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國際化,進一步實現阿里巴巴的長期愿景和理想。未來條件允許,我們將積極參與回歸國內資本市場,與國內投資者共同分享公司的成長。
從2012年阿里巴巴B2B公司從香港退市以來,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便成為業界一大懸念。去年夏天,一位業界朋友告訴我,阿里已啟動IPO準備阿里啟動香港上市,當時號稱“一個月搞定,遲年內肯定搞定”。隨后,卻因馬云提出了合伙人制度,而港交所不認可,終雙方博弈數月后,阿里投入了美國的懷抱。
阿里之前為何老想在香港上市,不早點考慮美國?現在去美國是退而求其次么?
眾所周知,美國股市市場大,門檻又低(屬寬進嚴出型),又普遍信仰互聯網概念,除了Facebook、Google等本土大佬外,中國的百度、新浪、網易、搜狐都在里面活的很瀟灑。那為什么阿里不美國呢?
這個問題阿里官方沒有解釋過,只是宣稱香港更適合阿里,比如阿里首席財務官蔡崇信就說,“作為一家主要業務都在中國的公司,香港自然是我們上市的優先選擇?!?/p>
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業界認為,阿里不肯去美國上市主要是受限于2011年的支付寶VIE事件。當時,馬云沒有經大股東雅虎的同意,就把支付寶所有權轉移到了自己的新公司里,引起中美兩地的互聯網業界和資本市場一片嘩然。至今,這對極為重視契約精神的美國人來說,都心有余悸。加上互聯網元老雅虎就在美國市場上,兩者剪不斷理還亂,阿里自己也擔心被揪住這個商譽污點。
相比這些,香港投資者對于阿里的業務和所處市場環境更為熟悉和了解,也沒有美國那么嚴格的法律約束和嚴厲的誠信懲罰措施,加上騰訊已經在香港樹立了一個標桿,作為與騰訊齊名的阿里過去后,無疑將形成“雙雄”的格局。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大家認為阿里集團將順利奔赴香港之時,馬云提出的合伙人制度成為了攔路石。
去年9月10日,馬云稱,從2010年開始,集團開始在管理團隊內部試運行“合伙人”制度,每一年選拔新合伙人加入。實際上,合伙人標準主要是為阿里管理層量身定做。這個制度意味著,合伙人將控制公司今后的發展和決策,而不是大家熟悉的大股東們。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制度,主要是因為包括馬云在內的管理層僅持有阿里約10%股權,軟銀和雅虎卻分別持有36%和24%的股權。
這一制度要是放在美國市場是被認可的,比如Facebook和Google都是這種模式,大家對創始人引領公司可以接受,因為有嚴格的法律制度約束創始人的行為。但香港交易所對此并不認同,港交所負責人曾稱,港交所不會為了一家公司改變自己的原則,因為其對于合伙人制度的監管沒有向美國那樣健全的法律,容易造成股東被管理層操控,并暗指不接受阿里希望把兩地市場的好處通吃的做法。
經過多方博弈,雙方的訴求無法對接,在這種情況下,曾號稱5年內不會上市的京東老板劉強東突然在春節除夕這天向美國提交了IPO申請,這讓阿里開始按捺不住了。兩者業務重合度太高,這意味著京東IPO了,阿里就無法成為美國的電子商務股,加上騰訊與京東開始聯手,騰訊的微信也逐漸逼近城下,再不行動就會被包抄。
還有一點是,2012年5月阿里與雅虎達成協議,阿里要想進一步贖回雅虎手中的股份,必須在2015年12月前上市,并且阿里巴巴的IPO發行價需比阿里回購雅虎股份每股溢價110%。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雅虎即可自行處理手中股份。?
這種情況下阿里啟動香港上市,兩害相比取其輕,相比法律的嚴苛,能控制公司才是王道,于是阿里只能做出抉擇,奔赴了美國。從這個角度看,退而求其次是說的過去的,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更多財稅咨詢、上市輔導、財務培訓請關注理臣咨詢官網 素材來源:部分文字/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由理臣咨詢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